贴上千奇百怪让人看不懂的英文“牌子”,再到一线商场里租个柜台,于是一件吊带背心也可以卖一千多元。明明是谁都不知道的“牌子”,却可以气定神闲地按阿玛尼和古驰的价位来卖……商场所谓“品牌”服饰的高价,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一件“品牌”衣服,从出厂开始到被消费者买走,中间经过了多少双“拔毛”的手?
现象
挂个品牌身价就倍涨
“家门口的商场里,一条不怎么样的裙子,也要两千多元,真不知道是为什么。”合肥的付女士说,她和9岁女儿的衣服,现在基本都是在一些比较“平民”的小店里购买,不过现实是,现在街边铺面里的成人衣服也不便宜,只要号称是“设计师作品”,价位和商场里的几乎相当,有的还更贵。
在合肥市中心的几家大型百货逛一圈,就会发现,今年的秋装,比去年又贵了几成。若是抱怨怎么又涨价了?导购员或是店长就会跟着抱怨,租金又涨了呀,人工又涨了呀,我们不涨价,怎么能保本!说得仿佛是在情在理,即使一千多元一件吊带背心也是合乎情理。
一位陪女儿一起买衣服的阿姨与导购员“较真”了起来,拿着女儿非买不可的一件马海毛外套仔细询问,这到底含不含羊毛?导购员顾左右而言他,“现在的衣服主要卖款式,现在好多名牌衣服都是化纤面料的。”阿姨很不认同,“我买衣服还是要看面料,你一件化纤的衣服我觉得不值两千多。”但是这样的较真往往并无意义,因为女儿们通常是执意要买。
黄金路段的“旺铺”里面,三四百元一件马甲或是背心,也同样可以“不二价”地卖出去。衣服似乎是和它们所在的商场和路段一起“尊贵”了起来,不管知道不知道的“品牌”,都按知名品牌的价格卖。
追踪
一件衣服要扒几层皮
一件百分百化纤材质的衣服,何以挂出两千多元高价?这不只让阿姨一个人匪夷所思。一件衣服的价格构成里,到底包含多少成本,和多少人的利润?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衣服的价格里面,商场租金应该是占最大部分。”曾在宿州路某小型商场经营服饰专柜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六七年前,不足十平方米的柜台,月租已经要三千,而且还不是高档百货,是中低端的商场,另外还有水电费等。”
据她透露,一些比较“高端”的时装是由总公司统一向各地代理商发货,大部分中低档的成衣都可以在全国几个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进到货,而无论进货渠道是哪种,一般质量的衣服,进价都在百元以内,材质比较好的会稍贵一些,比如一条桑蚕丝的裙子,进价可能要二百元,但是贴了牌子或是进了商场,摇身一变就是两三千。“有一件棉袄,进价80元,我四百多元卖掉的,在这种小商场里、小店里,能赚多少还要看你敢不敢要价。”
这是相对简单的盈利模式,大部分进入到大型百货里的衣服,至少包含四道利益链。
“网店的衣服便宜在哪里?因为中间少了四个‘周扒皮’。”资深女装网店店主郭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进入到商场里的“品牌”服饰,一般至少要经过四级“盘剥”:总公司——一级代理(15%利润)——经销商(15%利润)——商场(30%利润)。比如卖1000元的一件衣服,商场做活动5折是500,一级代理要拿500×15%=75元,经销商拿75元,商场拿150元,这样500-75-75-150=200元,品牌商要有30%利润,200-60=140元成本,也就是说,商场卖1000元的一件衣服,出厂价是140元。
真相
三折两折都还有得赚
代理厦门某品牌服饰的陈小姐,最初是在长江中路租了一间店面,也算“旺铺”了,面积也不小,店内装修都很用心,但无论如何生意也好不起来,“月月赔,赔到没办法。”最后还是转投了商场的“怀抱”。“现在天天都好卖,做衣服还是进商场稳当。”
但现在高档商场的入驻标准都很严格。入驻后,还要对品牌的销售额进行严格考核,若是该品牌连续几个月销售考核均排名末端,就很有可能“被劝退”。有的商场只要求按时缴纳租金、水电费等费用即可。但一些商场不但要求交“入门费”,每月还要求“返点”。“现在高端商场的返点率大多都达30%,具体点数根据百货公司的影响力和品牌的实力而定,总之商场包赚不赔。”郭先生说,“商场才是最大赢家。”
合肥一家大型百货的一位楼层经理告诉记者,在一些发达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稳定客户群的品牌都不愿意进商场,最爱进商场的是那些知名度不高,又标榜是意大利、英国品牌的服装,因为能利用商场的名气来“包装”自己,卖出高价,但在合肥,只要是前期做过消费习惯的调查,即使是很著名的品牌,也会首选入驻商场,因为“自成一体”的风险很大。
位于繁华路段的一些“个性小店”,也不乏经营成功者,但大部分仍是感叹“时艰”。红星路上一家刚刚盘出去的服装店的店主说,一年到头辛苦,也不过赚个三四万,如果有实力,还是做品牌代理,进商场,最舒服。“现在能进高级百货的品牌,加盟费都要数千万,但是基本没有风险,卖不掉的衣服都可以发回公司。”
如今商场里的衣服,打个七折,顾客几乎都要“感激涕零”了,五折以下,基本都会引起疯抢,三折二折,几乎就像免费赠送了。而郭先生说,“商场里的衣服,1.5折都还是能保本的,三折二折依然有得赚。一般情况下,商人不会做赔本买卖。况且,现在商场里还不时出现平时没见过,特地来这里打折的品牌,那些基本上是贴个假牌子来滥竽充数的,利用商场的人气和品牌好卖衣服。”
■误区
看到洋文就愿掏高价
层层剖析的是有形的利润因素,而在服装价格的构成里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并且仍在无限增长的隐形因素——消费误区。“英文就是大牌,贵的就是好的”,如此消费理念从另一方面纵容甚至是助推了“品牌服装”价格的一涨再涨。
“定价也是一种经营策略。”王小姐说,“衣服一年比一年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服装品牌争相走‘高端路线’,有时价格越‘与国际接轨’反倒越好卖。”有些商场里,一圈柜台的品牌都是看不懂认不识的英文,这些大部分产自江浙的服饰,将自己包装成“洋品牌”后,便也就标上“国际品牌”的价,而令人惊奇的是,居然也不愁销路。据保守估计,目前百货公司有三成左右的服装品牌是“假洋品牌”。另一种说法称,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商场也更加青睐定价高的“高端”品牌。
“我当年的那家小店,因为我不好意思开高价,不到一年就关门大吉啦。”王小姐说,自从有了“从业经验”后,她现在的消费观理性得多了。“两三千块钱一件,圣诞节去趟港澳都能买真正的大牌了。关键是这些‘假名牌’的质量和价位实在不成比例,很多都是粗制滥造的,贵得没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