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联系方式
联系人:业务部
电话:028-3380838
邮箱:service@lcnfgg.com
从“合格率”透视中国鞋业商业生态 |
编辑:成都志达智能有限公司 字号:大 中 小 |
摘要:从“合格率”透视中国鞋业商业生态 |
“达芬奇”事件之后,大众消费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几乎是无庸质疑的。在我们对“假洋品牌”口诛笔伐,以及对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痛心疾首之外,我们是不是更要反思一下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是不是出了问题?
例如根据新华社今年4月份的报道,我国连续几年出口食品合格率都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却只有90%左右的合格率(我认为90%也太过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固然是国内职能部门监管的缺位;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对“全球化”这个概念似乎没有太多的了解,没有把内销市场看成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才会出现两种标准,甚至不惜损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 拿鞋行业来说,一方面,我们有能力为“ADIDAS”“NIKE”等国际大牌代工,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大家的印象中,几乎等同于廉价的大路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鞋企愿意注册洋里洋气的名称,去到国外套上一件“洋马甲”,甚至不惜重金收购国外的品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制造”的商业生态缺乏支撑“高端品牌”的充足说服力,而“洋品牌”就意味着让本土品牌又爱又恨的品牌溢价能力和高附加值。 毫无疑问,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消费者对洋品牌必然会有更多的了解与重新认知,而“达芬奇”事件只是充当了导火索的角色,让国人消费观念改变的进程加快了那么一点点。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对于处身变革中的鞋行业来说,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中国制造”要给大家全新的形象,企业首先就要有“全球化”视野,只有“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本土品牌才能获得更大程度的认同。其次,任何企业要了解,品牌的打造固然需要营销广告层面上的创意,但精益求精的心态,追求每个细节的完美,这才是基础。 此外,我们更迫切地呼吁相关行业标准及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制度的尽快完善,还给大家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 |
上一条:美国农业部报告为棉价下跌敞开大门 | 下一条:巴西政府再次加紧对华鞋类产品限制 |